五分埔深度小旅行(一)/來去探究人文歷史、走訪沿街巷弄

20171021-PA215985

為使民眾更瞭解五分埔商圈及其沿線景點多樣的體驗樂趣,臺北市商業處於106年10月至12月特別規劃3條不同主題之「五分埔深度小旅行」遊程路線。

將由專業導覽老師及文史工作者接力導覽領路,藉由沿途之深度解說及體驗,帶領民眾探究五分埔商圈人文歷史發展、走訪沿線巷弄獨特的美麗風情,體驗五分埔的文化歷史與產業特色!

screenshot-drive.google.com 2017-10-30 10-49-55-612

五分埔跟饒河夜市一直台北知名的商圈與夜市,加上近幾年隨著捷運松山線與雙鐵共構的完成,松山的景點更方便到達也能與附近的知名景點做串連,對於觀光客來說更佳的友善!

這次透過臺北市商業處舉辦的3條不同主題之「五分埔深度小旅行」遊程路線,規劃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即可輕鬆遊逛的小旅行路線,希望藉由五分埔深度導覽及周邊饒河街、松山慈祐宮、松山市場、松山文創園區、黑松世界、臺北偶戲館等景點串連推廣,提升商圈形象、帶動遊逛人潮。

遊程路線:

捷運松山站→松山慈祐宮→饒河街→松山市場→五分埔福德宮→ 五分埔商圈→捷運後山埤站


 

20171021_0028

今日的小旅行主要是圍繞慈祐宮附近的景點,透過專業嚮導鄭大姐的帶領之下,穿梭巷弄之間。

除了探究宮廟的在地歷史之外,也夠過尋訪街角與市場的小店與小吃攤,了解松山區過往的在地風情。

 

20171021_0030

不得不說鄭大姐真的是很有氣質又很可愛,講解清楚而且很多手勢,

還自備講義讓大家瞭解更清楚!

 

第一站  慈祐宮

20171021-PA215986

松山慈祐宮,俗稱「松山媽祖宮」,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。其由來為清朝乾隆元年(有版本為雍正末年),一位閩南泉州籍僧人法號衡真(俗名林守義),因錫口地區當地仕紳多為泉州籍,又均對媽祖信仰真摯,於是共同提議集資建造廟宇,留下媽祖金身供俸於此並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(西元1757年)完工,命名為「錫口媽祖宮」。慈祐宮歷經多次戰爭洗禮,卻意外的都沒有任何損傷,被視為媽祖的神蹟

鄭姐說道,松山慈祐宮與一般媽祖廟不同,「松山慈祐宮」並不面向水域,反倒是背水朝山。

20171021-PA215992

 

位於松山慈祐宮大門口的一對石獅,刻於清朝嘉慶8年(公元1803年)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,與一般廟宇門口的石獅造型有所不同,除較少繁複的修飾,線條呈現古樸之姿,且母獅子嘴巴為閉著,公獅子則開嘴吐舌,為象徵乾坤陰陽的鎮殿之寶。石獅在廟殿翻修過程中,曾一度被廢棄在他處,後來被發現重新置於三川殿前。鄭姐說這兩尊石獅子可說是跟隨慈祐宮最久的住民了

 

20171021-PA216020

20171021-PA215998
20171021-PA216001

慈祐宮為三川五門三進建築,正殿為三層重簷,正殿左翼為鐘樓與右翼鼓樓相望,屋頂脊剪黏或交趾陶作品多以龍鳳與中國古代歷史故事為主。

正中央尺寸最大,最為醒目的是鎮殿媽祖,慈祐宮的鎮殿媽臉型修長,異於一般常見的豐腴面容,頭戴鳳冠,兩側鳳凰充耳顯得特別搶眼,慈悲的笑容撫慰了古往今來的多少信眾。

而黑面媽祖來由一說原本不是黑色,因為長期奉祀在廟中接受香煙薰染,久而久之就被薰黑;另一說則是黑面媽祖較凶悍,因此執行除煞、捉妖等鎮暴任務通常要請黑面媽祖出馬。

20171021-PA216011

20171021-PA216006

左廂奉祀的是註生娘娘,一般的註生娘娘都會配祀十二婆姐。

可是慈祐宮中,卻配祀了十三位。那多出的一位是產婆杜玉娘。傳聞幫人接生時,從來都不收取費用,所以錫口居民感懷她的義行,就為她塑像,和十二婆姐一起接受香火祭祀,而成了慈祐宮的一大特色!

 

20171021-PA216012
20171021-PA216013

台灣大部份的媽祖廟皆從大陸媽祖廟分靈而來,然而松山慈祐宮卻是從湄洲媽祖廟分靈而來後,又再分靈回到福建仙霞媽祖廟,是“媽祖從台灣回傳福建”的首例。

而且這認親還是誤打誤撞造成的,果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。

中國的仙霞媽祖廟方之前受大甲鎮瀾宮之邀,來台參訪,意外看到慈祐宮廟前寫有「錫口」二字,開始追查廟內媽祖「身世」。發現有副對聯和慈祐宮內的幾乎一樣,但是有個「世」字寫成了「安」,讓他對兩邊媽祖的「親戚關係」半信半疑,直到回到台灣查證後,才發現是慈祐宮翻修時,錯把對聯的「安」字寫成「世」字,進而促成雙方「認親」。

仙霞又分靈福建當地九座廟宇,使得松山媽祖與仙霞媽祖認親後,一下子變成“阿嬤”級別。

20171021-PA216017

右廂奉祀的土地公,旁祀五營旗和虎爺。慈祐宮的土地公造型別具一格,因為祂的右腳稍微翹起,顯得很俏皮,而一般土地公頭戴員外帽,而慈福宮的土地公戴的可是官帽,這是象徵其保祐的子民中 有人考中科舉做了官,因此土地公也跟著沾光,由員外帽升級為官帽,這可是項榮譽。

20171021-PA216018
20171021-PA216019

而一旁的虎爺據說也是財神之一,香火當然也滿盛的。拿取虎爺錢時,千萬不能把錢上的水甩掉,因為水代表著錢,而且只能用大錢換小錢,因為虎爺最討厭貪心的人,千萬別因小失大!


 

第二站  饒河街

20171021-PA216021
20171021-PA216023

第二站就在慈祐宮旁的饒河街上,當然大白天的我們不是要逛夜市,充其量只能看到店家在準備的畫面,想吃小吃美食,得等五六點過後了!

不過這還真的是第一次逛白天的饒河夜市啊!  原來地板有這樣畫一格一格的啊!

20171021-PA216048

20171021-PA216030

首先來到歷史已經百年的六安堂蔘藥行,六安堂可以從1914年的中國福建開始算起。

松山這間創立於1954年,至今已是第三代了,除了饒河街外,迪化街也有一間。

不過饒河街比較一般傳統的中藥行,迪化街那間有點像觀光區的店了!

20171021-PA216031
20171021-PA216033

20171021-PA216037

很喜歡老牌中藥行這種氛圍! 不只古色古香,根本兒時記憶!

其實自己偶爾感冒咳嗽也會到中藥行拿點羅漢果或八仙果吃。

20171021-PA216034

20171021-PA216040
20171021-PA216041

20171021-PA216045

20171021-PA216049

店家也很細心地拿出藥材跟我們分享,並講述一點中醫與西醫之間的差別。

也很耐心的回答大家的疑問。 在走之前也跟我們講述了些用藥的基本觀念。

“千萬別害怕吃藥,如果怕了,那藥就對身體不好!”


20171021-PA216054

而當走累想祭祭五臟廟的話,饒河街上的百年蚵仔麵線–東發號

就是個好選擇啦!

20171021-PA216055

20171021-PA216056

20171021-PA216059

東發號紅色招牌上寫著蚵仔麵線四個大字,一旁方形仿印有「百年老店」,店名「東發號」落在又下角,店面不大、也不明顯。不仔細找一找,很容易錯過這家饒河街最有歷史的人氣名店。

20171021-PA216057

東發號最出名的為麵線,一般吃到的幾乎全是勾芡湯汁

東發號賣的是清湯麵線,完全不加粉勾芡。

20171021-PA216061
20171021-PA216062

20171021-PA216063

東發號的肉羹也是頂港有名聲。這裡的肉羹特別清甜,還吃得到赤肉原味。

一般肉羹多以絞肉加入魚漿、乾粉捏製,東發號的肉羹以豬肉條加魚漿煮成,加進酸甜的筍片熬煮成羹,甜度加倍。


20171021-PA216066

而除了百年老字號東發號外,不遠處也有間老字號店家非常有趣 –山東小蘑麻油

20171021-PA216068
20171021-PA216070
20171021-PA216073

2坪大小稍不留意,幾乎感覺不到它存在。其歷史可追朔至1859年清朝咸豐年間,這家麻油店的祖先,在當時的「錫口」(松山舊地名)開業,迄今168年。

而現任老闆陳朝進已是第4代傳人。

老闆年輕時候當過拳擊手、拳擊教練,特地拿出照片與我們炫耀!而且講解時還不使用麥克風,強調自己老當益壯,講話夠傳遠方。

20171021-PA216075
20171021-PA216076

時下自動化機器製油,這家山東小蘑麻油,堅持手工製作。

製油有噪音會吵到鄰居,他將製程遷往汐止工業區,早上製油、下午賣油。每天清晨5點做到中午,製油30~40斤,如果用機器,可以十倍產量,不過老闆還是堅持手工製作!

牆面掛著童叟無欺,果真真性情阿!

 

第三站  松山市場

 

20171021-PA216024

而松山市場也是與饒河街相通的老市場之一。

『松山市場』是臺北市少數列入市定古蹟的傳統市場,

20171021-PA216026
20171021-PA216027

『松山市場』建於1909 ,位居當年最熱鬧的錫口街、即今日的饒河街夜市中段。

最初為豬隻屠宰場,逐漸轉變成傳統零售市場形態。由於建物仍保有原有形貌,檜木桁架及洗石子外牆保存狀況尚佳,具保存價值。被台北市政府於西元200603月列入市定古蹟。

鄭姐也偷偷跟我們介紹了幾家不錯的小吃攤,希望我們能再來捧場。

 

第四站  五分埔福德宮

20171021-PA216098

五分埔 福德宮,為昔日錫口通往五分埔 庄要道上的土地公,始建於清道光廿七年(1847年)。原只是設於溪畔、榕樹下的石砌小祠,祀有福德正神石牌及香爐,於1963年土地祠遷建至現址。

20171021-PA216089
20171021-PA216086

我們造訪時剛好遇到慶典,有布袋戲跟樂隊伴奏,頗為熱鬧,這也是小時候在萬華常看到景象。

應該說各地本來就會有各種祭祀活動,里民的日常生活。

20171021-PA216090
20171021-PA216091

除了排出一列的土地公外,正殿上方有華麗的藻井,不輸給一些大廟!

20171021-PA216092

而後頭這尊天然石像,遠看還有幾分神似土地公的福相呢!(不知道這樣大家看得出來嗎?)

20171021-PA216093

20171021-PA216097

而在土地公廟一旁的小吃攤,臭豆腐跟麵線都非常好吃。

臭豆腐酥脆而且泡菜也頗具特色。 大家搶著吃,瞬間嗑光好幾份!

 

第五站  五分埔商圈

 

20171021-PA216095

在前往五分埔之前,鄭大姐特地跟我們介紹了五分埔的地理環境,包含了一些為人知跟沒人知的地名歷史。 我跟台北東部實在不熟,聽了之後才理解到原來捷運站名字的由來與這些埤塘有關啊!

 

20171021-PA216100

過往的五分埔大部分土地很貧瘠不宜農耕,再加上該地段後來設精神病院和豬哥寮(種豬繁殖交配所),更被一般人視為卑賤。鄭大姐說昔日曾流傳過「五分埔要吃痟,肖病院兼豬哥寮(五分埔的人有夠倒楣,有瘋人院還有豬哥寮)」的俗語。

1960年代以後,彰化縣芳苑人相繼北上,在五分埔落腳賣成衣,形成五分埔特別的成衣加工集中地。至今五分埔雖仍以彰化人居多,但是因各人際遇不同,大部分店面都易主多次。唯因市集具備傳統風格,臺北市各區有照或流動攤販如想賣成衣,大都仍以五分埔為主要貨品供應地。

20171021-PA216102

20171021-PA216101
20171021-PA216103

但近年來因為國際平價服飾及網拍業者夾殺,利潤微薄,不少店家撤出。

五分埔的景氣隨之黯淡。聽說最盛時間大約有1300店家。現在早就沒有當初那般繁榮了!

不過我們還是要支持一下在地店家,像這間嘉瑪就是秉持著用MIT的貨,而不是中國跟韓國貨。

screenshot-drive.google.com 2017-10-30 10-49-55-612

旅行總是要結束,最後在鄭大姐的道別聲中,我們就在五分埔就地解散啦!

感謝這次的小旅行,讓人對松山與五分埔在地文史更加了解。

這次也搜集不少小吃名單,等著擇日來訪啊!

 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臉書留言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